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被旅游指南、单反相机、LBS 所宠坏,人们把到达一个地方看做某种胜利的象征,而且以为只要有一张照片就把握了世界的一部分,却越来越忽视自己眼睛和内心的感受。殊不知一个人的辉煌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

德波顿的这本《旅行的艺术》的出现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作者将他在旅行过程中一些充满思辨性的内心独白记录了下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并通过自己的反思,来告诉读者什么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一个会生活的人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意。诗人霍珀就在人们不屑一顾的汽车旅馆和公路旁的小餐馆上发现了诗意,波德莱尔也在列车和轮船身上发现了诗意。

德波顿也是一个有诗意的人,他在旅行过程中感悟到了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飞机起飞在他眼中就代表了一种“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的人生转机。

这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有趣的是作者每到一处,他的导游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历史人物甚至是圣经中一个小故事,与其说他们说是向导,不如说是德波顿在旅行过程中的心灵导师。与其说是德波顿不经意的联想和引证,不如说他的旅行本身就是一种对大师们足迹的寻访。正是在这些大师们的引领下,作者才会有如神助,思如泉涌,妙笔生花。这说明除了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否则容易导致在我们还没有积累和具备所需要的接受能力就迫不及待地去观光,从而造成的时机上的错误。要知道,景物有被人们欣赏的责任,同样我们也肩负着“读”懂它们的责任。

顺着作者给我们安排的这条线路读下去,我们将经历一段完美的阅读体验,从霍珀到福楼拜,再到洪堡;从华兹华斯到梵高,再到罗斯金。一个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告诉我们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当我读到福楼拜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如此不满但是却对东方世界和骆驼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时,我读到了一种个体身份的迷失感,而这种感觉我也曾有过。

当我读到洪堡怀惴着一颗好奇心踏上长达 5 年南美洲探险之旅时,我想起了许巍的那首歌: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当我读到华兹华斯如此执着地歌颂大自然,目的是引导人们去关注那些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却被我们漠视的动物们从而在它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善”时,我再一次为之动容。他让我们明白,这个世上除了有大人物的事业,还有在原野鸡叫的草地鹨。

当我读到美伊斯特在自己的卧室中展开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旅行时,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起身前往远方之前,不如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这本书包含了太多东西,比如为什么绘画比摄像更有意义,比如为什么广阔的事物会令人敬畏……如果说《教父》包含了男人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那这本书包括了旅行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如果毕业那天我只能从书架上带走一本书,我就选这本(好吧,我会在它和《黑客与画家》先犹豫一会儿)。

当我们被主流价值观绑架得太久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那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解药,它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快乐的本质以及美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于是准备开始一个人旅行时,那这本书就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最佳伴侣,它教我们用以前没用过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