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李海鹏的《佛祖在一号线》,发现我和这本书的作者有诸多相同的地方,除了从幼儿园起就开始逃学之外,我们都讨厌权力,见到权力就像见到了鬼。我这个人特别讨厌去使唤别人,可能因为我本身讨厌被别人使唤的缘故,所以将心比心地也觉得大家都这样想,并且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一个人能够领导另一帮人的事情。所以我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只能单干,我坚信一件事情只要做的人多了就不是什么好事,尤其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只有少数人或者压根没人干的事情才是对的。很多时候当我不确定一件事情到底怎么办的时候,只要看大家怎么办,然后往相反的方向去干,就对了。

我也很喜欢 alone 这个英文单词,可惜很多人把它和 lonely 混为一谈,张楚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大抵骂的就是我们这类人。但这首歌的意思其实是“不泡妞的人”是可耻的,可是“泡妞”和“孤独”并不矛盾,谁泡妞的时候还带带着自己的朋友呢?“独”其实是个不太好的词,踢球的时候我们形容那些不喜欢传球的人就说他很“独”,而且“独”和“毒”谐音,改成孤单就好听多了。《老友记》里面有一集说 Rachel 因为不能独自进餐,因此遭到了大家的嘲笑,这告诉我们孤单至少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很多人选择掩埋在人群之中逃避独面自己灵魂的机会,他们在离开一个呆过很久的地方以后,表现得想一个苍蝇一样不知所措。

儒家思想推崇“慎独”,就是讲一个独处的时候要表现得和在众人前一样(高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我觉得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和一个人独处时一样(低俗),就行了。

我和作者一样都爱好文学,并且在某段时间里以诗人自居,尽管我从不写诗。我读的书肯定没他多,而且记性不佳,前看后忘,一般的世界名著至今连梗概都记不住了。

另外我十分欣赏作者的生活态度,那种“老子什么都不是,老子天下无敌”的洒脱,在中国经过了高考还能够像作者这样发育正常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前段时间在班会课上班主任问大家毕业以后想干嘛,问题本身是一个挺好的,某种程度上甚至让我联想到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但问题在于问这个问题的人希望得到同一个答案。

韩寒说在这样一个社会,方圆几里,也找不到一个励志的故事。找不到怎么办?那就多走几里地,再不行就翻一座山,说不定某天你就在某个犄角旮旯找到像《佛祖在一号线》这样的书。